云隙随笔

影评 | 《头脑特工队 2》

发布于 # 文学影视

当我意识到第一部距离现在已经过去9年时,突然有一点怅然若失的情绪,尤其是在这样一部以“成长”作为主题的作品中。 首先的感受是某种喜好上的变化,在9年前看第一部时,影片中头脑中情绪拟人化和记忆具象化都令我眼前一亮,看完当场就毫不犹豫低把它排到了我年度最喜欢动画电影,在个人整个动画排名中也非常靠前。但是当我准备看第二部前,我都有点犹豫要不要看这样一部以“青春期”为核心的、看起来对我有些过时的“儿童”电影。某种方面来说,我并不把这种心境上的变化视为成长,正如《肖申克的救赎》逐渐适应监狱生活的罪犯和口口声声“作为过来人”的中年人并不一定有什么成长,可能只是一个新阶段的思维固化罢了。小时候很佩服那些绘制童书、制作儿童电影的大人,现在就更加钦佩了。 其次就是对我个人是否“成长”的疑问。显然,人不可能没有成长,但是对于还处在各方面上升期(也是最后的上升期了)的我来说,定性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关注的是程度。我自认为我在15年的时候的认知是超过很多人的,但是考虑斜率变化的话感觉我现在的思维程度配不上9年的时间流逝。24岁,已经是电竞选手要退役,运动员能力最鼎盛的时期了。15岁的我还尚有一丝年轻的优越感,而现在的我已经在世界上很多领域是大龄选手了。

上述只是些题外话,说回电影本身,总的来说作为续作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从设定上,我想到了一些以前的我没有思考的东西。 一是女主的主体性。我首先意识到她主体性的缺失是在开头,我发现我能记得前作的几位情绪小人甚至那只被遗忘的大象,但是我想不起来太多和女主有关的内容。在这个作品的演绎中,女主的行为是浅层的情绪主导+深层记忆构成“信念”决定的。那么女主的行为似乎全都是非自主的,因为信念也是记忆的映射,不论是前面甄选后的优质记忆还是最后的复杂混合体,都有一种记忆决定潜意识行为的思想存在。当情绪不在存在,女主的自发行为似乎就是被纯后天的内容所塑造了,先天的个人差异完全没有体现。再者,她的自主行为似乎就少了一层丰富的活力,但是我对于情绪在行为中扮演的角色始终抱有一些怀疑:首先,情绪不是行为的前置必要条件。其次,应该是更深层次的personality决定行为,而不是情绪主导行为。

二是情绪小人的自由意志。即,小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卖力的工作?从机械的层面,物质的供给(如血液、激素)是单纯由生物结构以及背后的物理定律所决定的,本身是一个不存在意识的行为,所以根本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从某种拟人化的角度,例如《自私的基因》或《血音乐》,将一些身体成分视为一个有机体也是可以的,但这种有机体的行为逻辑一定是基于自身,而不是情绪小人这种“希望女主过得好”的完全利他的目的。 因此,情绪的拟人化本身也不应该存在什么目的性,这也是影片设定上一个有些突兀的地方,也就是为什么要有不同的情绪小人来主动按按钮。厌恶、恐惧这种情绪尚有自我保护的目的,但是愤怒与忧郁这种情绪虽然是天性但是在作品的这种世界观看来是可以被优化的。没有愤怒绝对是更优解,毕竟这都是七宗罪之一了。情绪小人的行为逻辑似乎是,“我(情绪小人)觉得自己有这种情绪了”->于是去按下按钮。这个逻辑链本身就不合理。 此外,这背后还有某种宿命论的问题。虽然情绪小人们每天冒险都惊心动魄,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类似的境遇,那么难道绝大多数的情绪小人都要遭受这般折磨吗?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不如一起摆烂,抵抗这个生来就不公平的世界。从宿命论的角度而言,绝大多数人最终都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暂时认为情绪失常者就是内部的情绪小人们崩溃了),那是不是情绪小人摆烂也不影响最终的平衡?

最后谈下剧情,算是非常经典的毕业困境了。这个系列算是少有的折磨人风格的动画电影,看得很焦灼,看完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不是不好看,而是不忍卒读),有点类似《虹猫蓝兔七侠传》莎丽的那种感觉。新情绪小人很亮眼,属于之前没想到的惊喜。但这就又不得不提一个设定上的小小bug了,根据剧情发展情绪明显是越来越多的,那么怎么大人的头脑中还是几个小人,配上几乎一样的操作台?按理说一个成年人早应该是五百人议事会那样了。虽然最终让女主父母的焦焦亮了个相,但是这种情绪显然是一直会在的,作为冷板凳还是有些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