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 | 《蓦然回首》
第一次阅读到《蓦然回首》是 22 年的 8 月,如今再次阅读依然备受感动。这两年对我个人而言是真正意义步入社会的两年。这并不是漫画中从四年级到六年级的个人成长,而是仿若中途二人“分道扬镳”的工作与学业的抉择。本身也不必纠结具体变化了什么,或许变化的就是时间。
《蓦然回首》的主线是很明确的:
- 个人爱好的追求与他人认同感
- 友情(与爱情)
- 人生的抉择与行为的意义
关于绘画的主线,我个人还是比较触动的。小时候一直也是绘画爱好者,小学时也有另一位始终比我画得好一些的同学,我们课间也会分享彼此的“画作”。到了初中后当看到同班同学在学校画廊的素描后大受震撼,表情恰如藤野第一次看到京本第一次作品的样子。而后也开始了素描求学之旅,因此当我看到藤野贴在窗户上的骷髅头时,会心一笑。
高一时还选择去艺术班上了半学期课,但是在艺术和其它专业课之间还行选择了“专业课”,虽然这词本身就代表了某种倾向性,仿佛艺术就是旁门左道一般。当时让我比较坚决做出决定的原因是一位同学的暗讽,大意就是艺术生低人一等,成绩差一些也正常。我当时在意的并不是个人的歧视,而是背后折射出的大众偏见。我似乎没有那种逆流而上的勇气,或许最终会变成世俗所最期待的模样,然而那种模样我必然不喜欢。
《蓦然回首》在藤野小升初的时候第一次面临的这种二择,藤本树也用优美的平行宇宙蒙太奇展示了选择跆拳道的 if 线。这条 if 线没有落入宿命论的俗套,也没有批判放弃漫画的人生,甚至反而那是一个看似更好的选择。四格漫画的小纸条在门缝间穿梭,在回忆与现实、已然与未然之间流转,最终还是成为了坚定落下的画笔,嵌套在那个似乎一直没有变过的窗台旁的背影。
这部作品也美化了“认同感”,甚至有种为他人而活的附庸感。藤野因为京本才有继续绘画的动力,而京本因为藤野才有了绘画以及生活方向。两人彼此依赖又彼此成就,为这个强调“独立”的时代献上了一抹乌托邦的色彩。
但是这种似乎完美的配合,在高中毕业后立刻分道扬镳。但是这种分离并不是肝肠寸断的舍离,而只是为了一个纯粹目的的自然选择:
“我想画得更好。”
二人依然是彼此的挚友,直到一个非常意外的转折打破了这一整个叙事。藤野陷入了经典的自责,但藤本树巧妙的用平行宇宙说明了京本进入大学绝非她的引导,而就是出于“想画得更好”的必然归宿。
这算一种宿命论吗?我觉得不算。宿命论更多是一种负面的对自由意志的否定,而京本的行为是一种爱好者追求爱好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积极的自然规律。如果对自己喜欢的事业爱而不得,那才是一种真正的遗憾。
我一直认为藤本树就是个短篇选手,他的鬼才构想和电影式镜头语言太适合绘制精炼优雅的短篇绘本风格的作品了。短篇幅意味着更少的“发病”次数,而如果只“发病”一两次那说不定就恰巧如同欧亨利的小说一样令人拍手称赞了。而一旦篇幅过长,例如现在的《电锯人 2》,这种偶现的灵光就降格为稳定的发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