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隙随笔

书评 | 《黄仁勋:英伟达之芯》

发布于 # 文学影视

前言

对于传记作品,我一向秉承的观点就是:

作为一部传记,或者说是任何一部真实事件改变的作品,非常容易混淆的一点就是,我们究竟是感动于这部作品,还是传主或者事件本身。

而这本书或许还要更进一步,因为它似乎根本就算不上是一本传记。这篇书评中,我会先分析本书的行文结构,然后再谈谈实际上读者真正感兴趣的黄仁勋其人。

不是一本传记

虽然从本书的英文名《The Thinking Machine: Jensen Huang, Nvidia, and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Microchip》确实不能感受出他是一本严格的传记,但是从中文书名、本书推荐语、以及读者对这本书关注点的第一印象来说,他“应该”是一本传记。

“本书不仅是一部科技企业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取得成功的范本。” ——推荐语

作为采访体传记,不论是去年事无巨细的《马斯克传》,还是“道听途说”采访后人的《名人传》,传记的核心永远应该是传主本身。

目录结构上来说,本书给人的感受是英伟达版本的《浪潮之巅》——往往一章就是以一位与英伟达有点关系的人物生平开始,然后众星荟萃齐聚“梁山泊”。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读者的预期是类似《浪潮之巅》这种早期创业者大杂烩风格,那么本书可以满足大概70%的预期。但是如果预期是《乔布斯传》这种严肃传记风格,那么可能会大失所望。

内容本身上来说,这本书就更加灾难了,主要原因有三:

  1. 对黄仁勋本身较少的采访篇幅,以及大量的主观判断。我相信当读者看到本书最后一章的时候都会有些错愕——作者最后一次采访以近似被赶出去的方式不欢而散,而他竟然可以在这种戛然而止的采访活动中臆测出后面的一系列对黄仁勋的思想过程分析。并且考虑这次采访的时间节点,更是让人对他前文很多内容的真实性有一定质疑。
  2. 大篇幅的个人观点输出。诚然,如果传记只是记叙传主而无作者的个人思考是失败的。但是如果作品中出现了大篇幅的作者思考,甚至有些喧宾夺主,那或许是更失败的。一方面作者对于 AI 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并不高明,很多时候只是正反两方观点的传声筒在表层思考上面用个人权威作为论据;另一方面大量个人观点以及夸张化的吹捧会稀释传记作品最重要的纪实性,让作品仿佛管中窥豹的侧写。
  3. 大篇幅的 AI 内容,以及重复内容。AI 仿佛是流量密码,不论是书籍领域还是社交媒体。但是大量重复性、概括性的 AI 相关内容会让人感到乏味且缺乏深度,尤其对于每天都关注 AI 动向的科技圈读者来说。但更加令我费解的是书中出现的重复性内容(完全一模一样的段落 !),我不清楚这是电子书的排版错误还是作品本就如此,如果是后者的话那这书在我眼中的评价还要降低。

黄仁勋其人

很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对黄仁勋有配得上书籍篇幅的描写,但是从这些传记碎片中我们还是可以稍微窥视一下。

书中有两个二择问题都很深刻,并且我设身处地思考的话我的选择一定都与黄仁勋不同。

第一次是在他已经成为公司的高管之后,在面对家庭经济压力的情况下选择是否要辞职加入一个三人创业公司。第二次是在他长期投入大量资金研究 CUDA 之后导致公司大幅亏损,被董事会要求放弃研究后的抉择。

这两种情况下我都会放弃风险,也印证了书中提到的:

不勇于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其实即便他成功了,我依然没有勇气去做这种冒险,我也不认为按照概率他下一次就能成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看似赌博的行为似乎又是一种黄仁勋眼中的必然,也就是“基于愿景的运气”。

很难说黄仁勋的成功故事能给人带来什么启示,因为这种成功真的几乎无法复制。但是他的性格却是有参考性的:能孑然一身勇闯美国、童年遭受霸凌后依然无所畏惧、对身份政治不屑一顾、对 AI 的危害也充满蔑视。

和多数经典叙述中的创业者不同,他不看科幻,甚至敌视科幻。他不是一个未来主义者,但是可以通过认真走好每一步稳健地踏向未来的彼岸。

“你们懂吗?我并非在诸多科幻故事的熏陶下长大,这可不是什么科幻片。这些人在做的是严肃的工作!再者,这是一家认真的公司,我是个认真的人,只是做着认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