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隙随笔

书评 | 《攀登者的世界》与《徒手攀岩》

发布于 # 文学影视

前言

我在《徒手攀岩》刚上映时就看了这部作品,但是当时的感触与很多其它极限运动电影大同小异。最近自己开始尝试攀岩,在攀岩馆看到了这本记录 Alex 的书,也因此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体悟就完全不同了。比较明显的三个差异是:

  1. 第一遍是和父亲在荧幕上看的,我俩就是全程震撼于这场攀岩奇迹。而第二遍是在b站看的,弹幕充斥着各种莫名其妙的发言,比如指责 Alex 女朋友桑娜,或者对攀岩这项运动发表一些比较无知的评论。
  2. 在自己尝试攀岩之后,对很多数据有了粗浅的认知,比如线路的难度评级,以及一些攀岩动作技巧。这在欣赏影片时有一种更加深入的观察。
  3. 最明显的一个差异是在同步阅读这本书时感受到的,也就是影片中的一种 “刻意”的造神行为。这本事也不是贬义,因为一方面 Alex 自己也希望自己是超级英雄,另一方面观众们本身也喜欢造神这个行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但是这种造神的行为只能让观众了解到这一切的表象,而非实质。这也是这本书作为影片补充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

因此,这篇文章第二部分将会列举并补充一下影片中没有提到的细节,以及一些有意为之的引导,视图还原一个更真实的攀岩世界。第三部分将是我个人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书籍与影片的事实比对

1. Alex的恐惧感

书中的这一段话一针见血:

“人们想把他归为另类,不想对自己有要求。因为如果亚历克斯只是一个普通人,他能在压力之下将自己变成冷静无畏的超人,那其他人也应该能做到。没人愿意相信这是事实。我们都想把他变成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人,这样就不必向他学习了。”

这一点也在电影中有所体现,一些春秋笔法似乎在塑造一个不知畏惧的超人形象。尽管电影中也通过一些细节暗示了 Alex “没那么特殊”,但是给观众的感觉还是认为他远异于常人。

书中的描述就显得真实又合理了许多:Alex 绝非常人,但是他也有着许多正常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不论是共情、爱人的能力,还是恐惧感与紧张感,这些让他看起来没那么“斯波克”的特性也是完整的他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很喜欢书前段介绍的一些基本生平:通过门萨测试、进入加州大学又退学、喜欢看书(书中提及了几次我也很爱的《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一个更加真实且立体的 Alex,而不单纯是一个疯狂的极限运动者。

2. Alex 的往年攀岩经历

影片中给我的一种误解是,Alex 在尝试攀登酋长岩之前,有很多尝试但是也没“那么”多。我觉得这一方面是我作为非美国人/圈内人对于这项运动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也和电影的暗示有关系。

最明显的一段是“抱石难题”,电影中给人的感受是 Alex 在这一段失误率很高,视图将这一段作为电影中的高潮部分。事实上,虽然5.13a确实很难,但是 Alex 之前攀爬过近20次都没有失误,只有正式攀爬前前几天脱手了一次。这种不能说是事实错误,但无疑电影是给了观众一些错误引导的。

类似的,Alex 在优胜美地攀爬了无数次的各种岩壁,其中徒手次数也数不胜数,挂绳攀岩酋长岩的次数也不少。如果说观众是熟悉攀岩的人会对这种壮举有某种“顺理成章”的感受(并不是说徒手攀岩不是奇迹,而是会认为 Alex 做了这么多的努力而做到是一种合理的结果)。同样,这也是一种程度问题,电影并没有过度神化这次攀岩,但神化的比例也并不少。

这是他8年以来朝思暮想后的攀岩,而非一次狂妄自大的冒险之旅。

3. Alex 的女友

电影视图营造出一种不近人情的影视风格的天才形象,或许就是攀岩版的福尔摩斯吧。但是实际上 Alex 在情感方面也没那么奇怪。一方面,Alex 本身有过不少前女友,可以认为他对于爱是有明显渴求的。另一方面,他女友桑妮与他交往的过程也可以用浪漫来形容,影片中给人一种天才与凡人的隔阂感。

在影片中拍摄到桑妮因为没拉紧绳子导致 Alex 摔伤时,B站弹幕立刻出现了一片指责声与“女人影响拔剑速度”等常见梗。当然,书中也记录了事后 Alex 想要分手这个情况,但是作者还额外补充了一个信息:

亚历克斯没有揽下任何事故责任。作为有经验得多的攀岩者,离开地面之前“闭合系统”是他的工作。桑妮只爬了6个月,几乎没在野外爬过,因此将这类安全细节问题怪到她头上是不公平的。

不论是书中的描述还是影片中的传达,我现在都认为桑妮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神仙女友”了。我作为情绪比较稳定的人,我都很难想象如果对方是一位随时可能在极限运动中丧命的人,我会是一个怎样的心态。

因此指摘桑妮的人,我认为一方面是太自以为是把自己带入 Alex了,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对女友极其严苛的标准,简而言之就是高度自我中心,甚至比 Alex 还如此,因为他早在20年就已经结婚了。

4. Alex 攀酋长岩的过程

这部分倒没太多可说的,因为文字肯定远不如影视资料精彩。但是书籍可以提供镜头之外的信息,比如 Alex 每次徒手攀岩前都会紧张地上厕所,甚至在徒手攀岩酋长岩时也分别有一次大号与小号。

另外,影片中非常幽默的一处镜头是 Alex 攀岩图中遇到了一位在睡床中的“独角兽”。书中也补充了更多信息,例如这位攀岩者希望达成各个岩壁的“独角兽首攀”,更有一种风趣感。

读后感

感受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一些书中事实(以及知识的看法),另一部分是对攀岩这项运动和每个时代的传奇攀岩者的宏观见解。

一些事实和我的看法

  1. Alex 的父亲。书中提到了他父亲塑造了他攀岩的爱好,同时每一年都开车带他去攀岩以及比赛。但是他们之间话题很少,以至于他父亲去世了他也没有什么情感波动。
  2. Alex 的母亲。本身也是门萨的,并且后来自己还成为攀登酋长岩的最大年龄者。我对她非常钦佩,一方面她对于很多事情看得很透,另一方面自己也一直在追求个人的梦想。比如,“听到儿子用‘可憎’来描述大学生活,知道他如此痛苦,迪尔德丽同意了退学。”,以及后面对于他徒手攀岩的担忧与支持,都算是一位母亲的楷模了。虽然确实她的教育中有不少缺陷,但是在一些方面上她有一种非同寻常的通透感。
  3. 攀岩者们有时候既想塑造一副低调的形象,又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完成了一些壮举。有种矛盾有有趣的心理。
  4. Alex 为了“教训”波特,在自己完攀波特没做到的岩壁后开小号在论坛里面炫耀。感觉心态很小孩子哈哈。
  5. Alex 擅长的是长距离攀岩/徒手攀岩,形式上对标的是田径中的长跑。而他在运动攀岩中并不是世界最顶尖的存在,正如同100m和马拉松完全不是一个赛道。不可否认他是徒手领域的绝对第一,但在难度攀岩领域高手如云。认识到攀岩界的不同方面,才能更有一种对这项运动的敬畏。

感悟

这本书严格来说不算是 Alex 的传记,而是串起整个一百年攀岩史的半科普半纪实类书籍。脉络上大致有三个方面:

  1. 攀岩知识分享。例如线路难度评判,攀岩工具、攀岩历史发展,这对于我这种刚涉足一点攀岩的人来说很有帮助。
  2. 攀岩历史考据。介绍了不同时代的攀岩风格,以及对于时期的传奇人物们。从岩石大师,到岩猴,再到书籍中后部分着重笔墨介绍的汤米和 Alex,当然还有作者自己,从不同视角勾勒了一副攀岩群英绘卷。
  3. Alex 的攀岩历程。书中对于 Alex 2017年的攀岩经历是有着非常详实的记录的,并且作为一个旁观者,对 Alex 的诸多行为给出了自己角度的看法,可以对于了解 Alex 其人有更丰富的认知。

《就要付出一切》这个中文标题有点不好评价,于是我找了下原版书名:

The Impossible Climb: Alex Honnold, El Capitan, and the Climbing Life

客观来说,译者在翻译书中内容的专业度非常不错,有很多地道的中文攀岩术语。但是这个完全和原书名没有关联的译名我有点不能理解。

但是退一步来说,“就要付出一切”可以算是攀岩者的一个写照,尽管这个说法感觉不够优雅,甚至有些鲁莽。攀岩者为攀岩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但似乎并不包含生命——他们看重生命的可贵。即便看起来无比疯狂的波特也是谨慎之人,Alex 也是极力提高自己成功率到他心中的“99%”才开始徒手攀岩。

但另一方面,这种已知之外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徒手攀岩的乐趣之所在。书中非常详实地描绘了徒手的“爽感”,而作者又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他望而却步的理由。我感觉我性格上也是有点寻刺激的成分的,但是我始终希望自己是在一种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比如过山车、蹦极)。

去年在瑞士 first 山的卡丁车游乐项目让我有了些新的感触,那是要在游玩前签一个生死状的项目。游客会在山坡上自己驾驶着卡丁车俯冲,自己能做的只有刹车调节速度和控制方向。因为自己如果稍有不慎真的会冲出没有围栏的车道,在2000米的高空自由落体,每一个人都极其谨慎与专注。这种生死仿佛只在一念之间的专注,有点像书中描述的完攀徒手攀岩后的心态:

一种增强的感知力。你需要踩的小棱看上去很大——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当你高度关注环境给你的反馈,不受干扰时,你的身心就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你变成一个依靠本能攀爬的动物,而不是一个努力完成困难线路的人,登顶之后,那种感知力不会立即消失。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退,但是有那么一段时间,你会觉得自己几乎拥有超级感官。一切都变得更强烈——雨燕在周围飞过的声音,或者太阳落山的颜色。很多次我都不想下去,不想失去那种感觉。

当然,游乐项目般的卡丁车,与世界上几乎最危险都极限运动的差距实在有些过大了。但是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一种更高的风险感。并且这种风险感也不是直接与死亡率挂钩,毕竟徒手攀岩的死亡率感觉还比不上某些其它运动或者疾病。我认为这里面的核心在于:即便没有保护,人的能动性也可以避免自己发生危险。 这是一种对“人”的自觉的更高程度信任,而不是一种消极家长主义式的过度保护。想到我的小学现在因为担心小孩受伤,把所有窗户都有栏杆封起来,并禁止小孩课件跑动。这是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利益权衡后的结果,但显然是一种无比荒诞的对自由的人的否定。

希望未来我可以去优胜美地看看。